当前位置:成都耳科医院 > 中耳炎 > >

成都仁品详谈中耳炎的分类、病因及护理

成都仁品耳鼻喉医院  发布时间:2024-01-15 08:43
中耳炎主要分为两类:非化脓性中耳炎(如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下面我将分别展开解释。
 
首先,我们来谈谈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伴随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属于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的一种。它可以按照病程长短划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若病程累积时间达到八周以上,则被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然而,对于该病具体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的病因学说主要有四个方面:咽鼓管功能异常、细菌或病毒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反应引起的中耳黏膜肿胀以及其他可能的因素,如被动吸烟、居住环境不良、不当的哺乳方式以及腭裂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常发生于冬季流感季节,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这都是由于细菌通过多种渠道侵入中耳而引发的中耳黏膜急性化脓性炎症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便是由咽鼓管引发,比如由于各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等或是在猩红热、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爆发期间,甚至于过度用力擤鼻子或者在不干净的河流中游泳、跳水、潜水等行为以及不恰当的咽鼓管开放手术和鼻腔清洁方法都有可能带来这样的后果。
 
此外,婴儿在哺乳位置不当等情况也会增加此病的风险。此外,病菌还可能通过外耳道以及血液循环途径侵入中耳,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
 
最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它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是骨髓深处的一个长期性的化脓性炎症。按照病理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不同,它可以细化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种类别,其中单纯型的并发症较少,但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就很有可能引起颅内外并发症,格外是胆脂瘤型的出现几率较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体包括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大肠杆菌等。
 
至于引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果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持续六到八周以上,那么炎症就有可能转化为慢性;其次,鼻、咽部的炎性病灶复发率较高,也会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产生;第三即咽鼓管久居阻碍状态或者功能减退也会间接引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所以应该特别引起警惕。
 
中耳炎如何护理?这里分享几点给大家参考:
 
一、尽可能地防止和医治上呼吸道感染,这是保持健康生活的关键所在;
 
二、切记不要滥用耳毒性药物,否则只会进一步加剧耳聋;
 
三、在进行局部治疗之前,务必清除外耳道和中耳腔中的脓液,并用双氧水或者硼酸水清洗,然后用棉花棒擦拭,确保没有残存的脓液之后才能滴入所需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局部药物时要充分掌握正确的滴耳方法,病人宜采取坐姿或躺着,患侧耳朵朝上,轻轻地把耳廓向后方和上方提拉而后往外耳道中滴入药物3至4滴,随后手指轻柔按压几次耳屏,以便药液顺利畅通通过鼓膜进入中耳。等待数分钟后可更换姿势。
 
另外,滴耳液的温度最好接近体温,以免引起眩晕。在进行滴耳操作过程中,尤其对婴幼儿这个特殊群体要遵循医生建议给予足够的治疗药物,不能因为耳部疼痛减轻、不再流水就私自停药,这样很容易导致痊愈后再次生病。另外,哺乳期间,孕妇在喂孩子当时也要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尽量避免让奶水流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减少中耳炎的发生。